从七个方面对求职者心理进行解析
目前,求职者择业的心理当然十人十色。我们只能对其分析、归纳,初步总结出9种有典型意义的择业心态:
1.安全心理
安全心理是指在选择职业时,有些求职者从职业稳定性出发,选择那些国有制的企业。这种心理在受传统文化影响较大的求职者身上常常遇到。例如许多干部、知识分子家庭出身的求职者往往选择高校、科研单位,认为这些地方虽然收入不高,但安全稳定;一些普通家庭出身的求职者往往选择国有大、中型企业,也是出于安全稳定的考虑。此外,人们还发现怀着安全心理来求职择业的人群中,家长“越俎代庖”的居多。一位求职者的家长对调查人员说我不要求孩子去冒风险挣大钱,只想帮他找一个稳定的工作,了却当家长的忧虑。”这种家长不会是少数。
2.竞争心理
商品生产的竞争是人们竞争心理产生的源泉。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实行有偿合同制、人才流动等等,都提倡竞争、保护竞争,从而强化了人们的竞争意识。竞争心理在求职择业过程中表现得十分明显。据一位已被某外资酒店录用的英语专业求职者说:“首先,吸引我的是工资高,待遇好,机会多。另外,坦白地说,工作环境也是一个吸引我们的重要因素。我愿意参与各种竞争,情愿快节奏、高效率地工作,而不愿意搅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希望工作之余能自由自在地享受,这多痛快!”这位求职者代表了很多80后的求职心态。
3.功利心理
这种求职心理在受过高等教育的求职者或其他知识分子身上常常可以看到。他们求职或择业的动机既有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作出贡献的强烈愿望,也有获取高收入、高地位的渴求。许多大学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涌向沿海地区,涌向跨国企业,或者创办科、工、贸一体的公司。
4.依赖心理
“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这句流传很广的社会俚语也在左右着当代求职者的择业心理。很多人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就是由家长或中学老师做的主,临近毕业时,这些人又把就业的希望寄托在学校和家长身上,怀着“车到山前必有路”的依赖心理。他们一方面也希望找到称心的工作,另一方面又不愿意自己到处奔波。于是向千里之外的家长寻求帮助,对职业左顾右盼,不敢选择。
5.求名心理
消费中有一种求名心理,即追求商品的名牌,以显示自己的社会地位,甚至不惜购买假冒商品,以满足其虚荣心。在求职择业者当中也有这种求“酷”心理,不了解职业的内在要求或不知道自己能否胜任某些工作,单纯追求“名望高、名誉好”。跨国企业热、传媒专业热、做主持人热等都是这种心理的反映。
6.求闲心理
在求职者求职择业中追求舒适、清闲的心态。在一些大城市出身的求职者中常有一种怪现象,即有些工作无人愿意干,而有些人无工作干,使大批外来务工人员填补了空白。他们宁可回家“啃老”,也不愿去当煤矿工人、纺织工人、清洁工人……调査者问一位女求职者,回答令人瞠目:“都21世纪啦,还让我们去操作那些笨重的纺纱机,没门!宁可吃闲饭,干个体户,也不去干那些出力不少、挣钱不多的工作。”
7.奉献心理
那些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的求职者,放弃到国外深造的机会,去当村官;放弃保研而去西部做支教志愿者;甘当螺丝钉式居民委员会主任助理;愿做“蜡烛”燃烧自己而照亮别人的农村教师;愿做默默无闻、甘为人梯的科研试验人员;为了国家的需要甘当“无名英雄”或自愿到边疆工作。这样的求职者,他们有崇高的理想和对人民、对祖国、对事业强烈的献身精神,义无反顾地选择国家急需的工作,这些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往往更能作出较大的成绩。奉献心理是我们应该在职业选择中大力提倡的。